看帝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看帝书 > 夫人她总想挖我墙脚 > 第17章 暴露

第17章 暴露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姜羡鱼看着四处忙碌的伏青,越看越满意。

乱世将起,什么身份、地位都敌不过忠诚和力量更让她安心。伏青虽然是流民,却能在流民中迅速建立起威信,震慑旁人,已是不俗。

假以时日,他也定能成就一番事业。至于他身上的匪气,与他本身的价值相比,则不值一提了。

想到这里,姜羡鱼转身看向沈由,扬起眉梢,启唇无声道谢。

若不是他突如其来的举动,要想收服伏青,只怕还要费一番功夫。

沈由只是回了她一个挑眉,双手环胸,不置一词。

绿染看着两人,一头雾水,不清楚他们二人在打什么哑谜。

绿染凑近她耳边,迟疑道:“奴婢怎么感觉……郡主对沈统领的态度好像不一样了。”

闻言,姜羡鱼眯了眯眼,嘴角笑意不减。

“绿染,你再详细查一下沈锡,我要知道关于他的一切,尤其是他失踪前后,身边人的反应。”说罢,停顿片刻,又道:“如果需要求证,可以给沈统领传信。”

绿染神情一顿,悄悄看了一眼沈由,不安道:“沈统领知道了?”她调查的时候已经很小心了呀。

“不必担心,在这件事上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那红织姐姐那边?”

“仅仅查消息的话,不必绕开她,只是……多的也无需透露。”姜羡鱼垂下眼眸,红织对她的好毋庸置疑,既然前世红织都能脱身,就不必再将她卷入洪水之中。

绿染虽然诧异,但一向听她的话。

“好,都听郡主的。”

啪嗒——

物品落地的声音忽然从身旁传来。

姜羡鱼侧目,发现熟悉的油纸包滚落在地。不远处,伏青抬起的脚顿在半空,脸上的笑容渐渐僵住。

她看了一眼沈由,有人靠近,他不可能注意不到,除非,他故意没有阻拦。

伏青应当是听到了她的身份。

绿染显然也猜到了这点,满脸懊恼,“都是我的错。”

姜羡鱼抬手阻止她,幽幽道:“不怪你,让他知道效忠于谁也是好事,反正……他早晚都会知道。”

说这话时,她的眼睛直直看着伏青。

姜羡鱼一步一步走到伏青身旁,附耳轻声道:“你说,对吗?”

伏青僵硬转头,目光落在她盈润白皙的面庞,恍惚之间,听见了她的话,愣愣点头。

伏青回过神来,瞥了一眼沈由,又想起那日跟在姜羡鱼身后的士兵。后知后觉间,他的额头、鼻尖渐渐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他不后悔当时的决定。

人在饿到极致时,是没有理性可言的,饥饿会战胜一切思考,只为填饱肚子。

这种感觉,没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是不会懂的。

现在,他只担心,面前之人会不会秋后算账。

姜羡鱼直起身子,不由得庆幸,扬州远离京畿之地,受反王起义的影响较小,宗室郡主的名头还能够镇住像伏青这样的人。

她眼中闪过一丝笑意:“你不用担心,不知者无罪。”

听了这番话,伏青攥着的拳头才松开了。

他看着姜羡鱼,张了张口,欲言又止。

姜羡鱼想起,她还没有告诉过伏青如何称呼她,她想了想,道:“日后你还是装作不知道的好,人前可以称呼我姚三姑娘。”

姚,是她母亲的姓氏,她在外祖父家行三。

伏青松了一口气,从善如流:“任凭姚三姑娘吩咐。”

姜羡鱼颔首,淡淡道:“从今往后,你先听从沈统领的安排,我需要你带上一些人替我做一件事。”

她看着沈由,将自己的计划娓娓道来。

末了,她补充道:“记住,只能做不能说。”

伏青点头称是。

“日后,若有紧急情况,你便持那枚红宝石到晋安王府,走南角门,找郡主身边的丫鬟绿染,就说,珍宝阁叫人前来结账。”

“伏青领命。”

绿染闻言,朝他点了点头。

沈由也道:“带上这枚令牌,便可自由出入城门。”他从身上取下一枚令牌,丢到伏青怀里。

伏青下意识地伸手接住,意识到手中是什么,呼吸停滞了一瞬。

这便是他们这些人苦心积虑、求而不得的入城令牌。

姜羡鱼看了一眼沈由,表示这人就交给他了。

沈由点点头,接下这个任务。

*

晋安王府,南角门。

打点完值守的锦麟卫,姜羡鱼带着绿染返回芙蕖院,步履轻快。

刚转进院门,她便迎面撞上一人。

四目相对,姜羡鱼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

“郡主,王爷在屋内等您。”

来人恭敬地抱拳行礼,不忘提醒她。

说话的人名叫万安,是晋安王身边贴身伺候的一等侍卫。

姜羡鱼心中一沉,抬起的脚步重重落地,好不容易扯出一点笑容,道:“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万安躬身告退。

“绿染,你也下去。”

“……是。”

姜羡鱼深吸一口气,她知道,早晚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么快罢了。

她提起裙摆,跨上台阶,正堂内茶香四溢。

姜羡鱼一下就闻出,这是父王最喜爱的雨前龙井。一年只产十两左右,雷打不动地往宫中送去八两,余下的都在晋安王府。

她依稀记得,去岁她突然好奇缠着父王索要,他便将全部的龙井茶都送到了芙蕖院,自己分毫未留。

迈上台阶的脚步顿了一瞬,她心下又是复杂又是茫然。

晋安王一边品茗,一边看着门外。

姜羡鱼一直走到他面前,蹲身行礼:“女儿见过父王。”

“囡囡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需要缠着父王要这要那了。”

晋安王放下手中的茶盏,语气感慨。

姜羡鱼一下子红了眼眶,忽然想起,他们父女二人已经许久没有坐在一起聊天说话。每次见面,不是谈论钱粮公事,就是为了真娘的事争吵不休。

不知何时起,相依为命的两人渐行渐远。

“你看你,还是像小时候那样,一做了亏心事就哭鼻子。”晋安王用手指了指,忽然笑道。

姜羡鱼抹眼角的动作顿了顿,瞬间警醒,亏心事?不,如今做了亏心事的人可不是她。

她佯装吸了吸鼻子,不安道:“父王,您都知道了?”知道了多少?

姜羡鱼一边提着一口气,一边竖起耳朵。

“是,我全都知道了。”

她心下一沉,不由自主蜷了蜷手指。

随后又听他说道:“收买锦麟卫、偷溜出府、聚拢流民,你说说,这些是不是都是你做的?”

她使劲压了压眼角,垂下了脑袋。

在晋安王看来,她这就是心虚后的默认,从小到大都是如此。

忽然,他又自责道:“都怪我没有把你教好,若是你母妃见了你这般顽劣,不知要如何痛心。”

一滴眼泪砸在地上,猛然摔成八瓣。

姜羡鱼忽然抬起头来,脸上尤带泪痕,“父王说的这些我都认,好端端的,提起母妃作甚?”

晋安王一脸痛心疾首,“你认?你可知道私下串通锦麟卫是何罪,若是不慎传入太后耳目,王府上上下下都要因为你身首异处!听说,你还聚集流民,让他们只能吃你的粥,不得到别处去?你到底想干什么?”

她梗着脖子,振振有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好,那你说说,为何要这么做?”

“我倒想先听听,告状的人是如何说的。”姜羡鱼冷笑。

既然消息不是从沈由那里走漏的,思来想去,也就只能是在城外施粥的时候,有人认出了她。流民进不了城,知道也无济于事,只有其他那些施粥的人,以前可能见过她。

晋安王眯了眯眼,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姜羡鱼一脸忿忿,“我猜告状的人定然避重就轻,一味说我不尊圣旨,偷溜出府,对他们自己的行径倒是半点不提。”

她越说越愤慨:“父王,您不知道,城外那些施粥的富户,一边借着您的仁慈,不过散发些微薄的粥水,博了个好善乐施的名头,一边偷偷诱拐流民,蓄养私奴。”

乱世当道,蓄养青壮私奴意味着什么,他们都再清楚不过。

“你说的可是真的?”

晋安王静静瞧着她。

“千真万确!女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那些流民为了活命,不得不答应去那些富户的庄子上做活,为的是换取一顿米粮,可谁知,去了的人就再也不见回来,亲眷找上门去,也都被困在那里,不得离开。

女儿想着,城门施粥分明是您对流民的善意,却被人利用,城外之人只知王家、苏家,而不知我晋安王府,简直岂有此理,故而、故而才叫那些人不得投靠其他人家。”

“那你为何会出城?”

姜羡鱼目光躲闪,心虚道:“我原本只是想出城去骑马散散心,回来的时候却碰上流民拦路,个个凶如悍匪,担心他们暴起伤人,只好答应到城外施粥,换取他们放我离开。”

至于为什么要散心,她没有提,晋安王却自动脑补了出来。

圣命难违,千娇万宠长大的郡主要和素未谋面的乱臣贼子联姻,心中郁结倒也情有可原。

晋安王眉目舒展开来,冷哼:“那萧衡狼子野心,倒害得我囡囡受罪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