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卤味需要的东西不少,除了肉还有香料。重中之重的是,要重新搭个灶台。
余笙是个行动派,很快就在后院选好了地方。
搭灶台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不小。好在上辈子余笙是个东北姑娘,小时候又在农村生活过,这才了解其中的关巧。
吃过早餐,余笙和沈知沈清一起搭灶台,郑淑宁在旁边帮忙拌黄泥。黄泥粘性强,郑淑宁力气小拌不开,余笙见她实在吃力,便将陈氏也叫过来。
这边搭灶台忙得热火朝天,前院也没闲着。沈母和江氏把小院里的旧被褥全部翻新浆洗,等余笙这边结束时,前院也都晾满了被子褥子。
看着小院里总算有了生活的气息,余笙双手叉着腰感慨,日子总算好了起来。
——
下午的时候,余笙带着沈母又进了一趟城,采买了不少东西。
除了必须买的肉以外,余笙还买了鸡蛋、豆干等东西。毕竟肉贵,若是做得太多,到时候卖不出去那可就糟了。
东西买得多,余笙和沈母两个人没办法全部带回来,便租了辆卖完菜准备出城的牛车。
“婶子,你是天天都到城里卖菜吗?”上车后,余笙闲来无事便与赶车的大婶攀谈起来。
“对,天天都来,你们以后要是想坐车,就到我今天卖菜的地方去找我。”
“这个季节了,还有菜吗?”余笙好奇,现在已经是九月末了,天气说冷不冷说热不热,还有菜?
“怎么没有?就是到冬天,也能种一些抗寒的菜啊。”大婶语气不善,“你们都是富贵人家出身,说了你们也听不懂。”
余笙有些汗颜。
她一直都是住在东北的,对这边的蔬菜种植情况了解得还真不多。
之后余笙断断续续又跟大婶聊聊几句,虽然大婶语气不太好,但有问必答。
通过大婶的话,余笙了解到她姓刘,就住在小兴县西街。家里男人早亡,家里只剩下一个女儿相依为命。
“你女儿多大啊?你白天到城里卖菜,那她自己一个人在家吗?”余笙问道。
不知道为什么,赶车的刘婶身子一僵,紧接着缰绳一拉,跳下马车开始赶人。
“到了,赶紧下车,我还急着回家喂牛呢。”
刘婶子语气不大好,沈母张张嘴想说些什么,但话到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口。
她不会吵架。
余笙看出沈母的难受,拉着她的手摇了摇头,“行,那婶子你先忙,我们就先回去了。”
跳下马车,余笙将东西一一拿下来。刘婶子一句话都没说,直接赶着牛车走了。
“什么人啊,怎么说翻脸就翻脸。”沈母拧着眉,面露忧愁,“这些东西我们怎么拿回去?”
她们下车的地方是村口,距离小院还有很远的距离。
“我留在这看东西,母亲你挑个轻便地回去,让她们过来取东西吧。”余笙见沈母一脸疲态,知道这是累了。
沈母回去不久后,陈氏江氏几个人便赶了过来,将地上的东西拿了回去。
现代卤味中有很多调味料是这边没有的,好在余笙学过古代香料的使用,自行调配出了一道秘方用作卤味。
新搭的灶台已经用火烧过,确认了结实程度以及排烟效果,便起锅烧油,准备开始制作卤味。
余笙准备做卤味的时候,其他人全都围过来,一副好奇的模样。可当看到余笙手起刀落,眼都不眨地将整只鸡刨开分块,沈知吓得脸都白了。
天!
沈知身子晃了晃,只觉得胃里阵阵翻涌,有一种想吐又吐不出来的感觉。
“不敢看就回去,陈姨娘江姨娘留下来帮我吧。”余笙说道。
陈氏一僵,伸手指着自己有些不敢置信。
“我?”
“对,我一个人弄不完。”
陈氏心里挣扎,但也知道,如果她不干余笙就会把沈知叫回来。思来想去还是她来吧。
三个人忙活一个多时辰才将卤味全部下锅焖煮。江氏揉了揉发酸的手腕问道,“这样就可以了?”
“对,小火焖煮一夜,明天就可以吃了。”
翌日,余笙起了个大早,脸都没洗就跑去看卤味。当锅盖掀起的那一刻,浓郁的香气瞬间飘满整个小院。
“好香!”
其他人起床后,循着味道到了后院,看到满满一锅的卤味各个新奇地张望着。
“小嫂嫂,我能尝一口吗?”沈清吞了吞口水,眼巴巴地望着余笙。
“可以啊,一会儿煮点粥,早饭我们就不做菜了。”
闻言,众人都很开心,忙不迭地点头。
陈氏去煮粥,余笙用筷子挑出一块卤肉切片,又夹了一些配菜装盘,很快早餐就准备好了。
餐桌上,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先动筷子。
老太太在其他人的注视下夹起一片卤肉送入口中,肉香顷刻间占领味蕾,肥瘦相间,入口香醇细腻,老太太顿时眼睛一亮。
“嗯,好吃。”
其他人闻言,也拿起筷子品尝起来。余笙观察着大家的表情,看上去似乎都很喜欢这个味道。
“我还卤了土豆和豆干,你们也尝尝。”余笙十分卖力地推销自己的作品。
“真好吃,你好厉害啊!”沈清是吃得最多的一个,几乎没有她不爱吃的。
“好吃就行,我还担心不符合你们的口味,会卖不出去呢。”余笙笑道。
“怎么会!我最不喜欢吃肥肉了,但这个肉好香,而且一点都不腻!”
“确实,我也吃了好几块。”沈知有点不好意思,她以前为了控制体态,吃饭从来都是吃到五分饱。余笙做的饭菜实在开胃,她竟一不小心吃多了。
“你们喜欢就好。对了江姨娘,一会儿我跟母亲还要再去趟城里,沈度那边你帮我送下饭吧。”
“放心吧,你忙你的,家里交给我们。”江氏说话柔柔的,跟陈氏相比显得有些弱不禁风。
吃过早饭,余笙跟沈母出发去城里。
她要买一些陶瓷罐子,用来装卤味。除了用来储存,更重要的是要用来运输售卖。
到了城内,余笙跟沈母跑了好几个陶瓷铺子,对比四五家才选出一家价位大小都合适的。
余笙没有买太多,大罐子一个,小罐子四个,加起来一共五个。付过钱,余笙跟沈母又去找了刘婶,准备将罐子运回去。
这一次刘婶没在耍脾气,很贴心地将车赶到了小院门口,沈清听到声音跑出来,见是余笙回来了,转身叫人出来搬东西。
几个人一起,一趟就将东西搬完了。江氏轻轻喘着气,无意中发现余笙和沈母的表情似乎不太开心。
“发生什么事了?怎么这副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