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苏晚就适应了干农活的日子。
每天天不亮起床,简单收拾一下,便扛着锄头下地,直到太阳西斜才回家。
虽然身体疲惫,但这样的生活却让她感到一种难得的踏实。
田里的活儿虽然辛苦,但至少简单、平淡,没有那些复杂的人际纠纷,也没有后世的快节奏压力。
1971年的农村,生活简单而质朴。
村里的人们大多朴实善良,虽然偶尔有些闲言碎语,但总体上大家互相帮衬,日子过得也算和谐。
苏晚每天和村民们一起劳作,渐渐融入了这个集体。
她的勤快和麻利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可,甚至有人开始主动和她搭话,聊一些家长里短的,村里的八卦。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晚的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
每天除了下地干活,她还会抽空打理家里的自留地,种些蔬菜瓜果,也养几只小鸡崽,好方便以后吃鸡蛋有个出处。
孩子们也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
大娃虽然年纪小,但已经能帮苏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照看弟弟妹妹、喂鸡、捡柴火。
二娃和安安虽然有些调皮,但也算是个懂事的孩子。
每当苏晚从田里回来,看到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或帮忙,她的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这天中午,苏晚下工回家,刚走到院门口,便看到了一个意外的身影——隔壁家收养的烈士遗孤,陆睿。
那是一个八岁的小男孩,瘦瘦高高的,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旧衣裳,正蹲在院子外的角落里,低头摆弄着什么。
苏晚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走过去,轻声问道:“陆睿,你怎么在这儿?吃饭了吗?”
陆睿听到声音,抬起头,露出一张清秀却有些苍白的小脸。
他的眼神有些怯生生的,但还是礼貌地回答:“苏婶子,
我……我吃过了。我过来找大娃他们玩。”
苏晚一听就知道隔壁的张老太是心疼陆睿,怕他一个人在家闷得慌,才让他过来找大娃他们玩。
村里的孩子还是多少一点排外的,他们都知道陆睿不是他们村里人,是被张家收养的,没有自己的爸妈,都不跟陆睿玩。
她蹲下身,摸了摸陆睿的头,柔声道:“好啊,大娃和二娃在屋里呢,你去跟他们玩吧。要是饿了,就跟婶子说,婶子给你拿吃的。”
陆睿点点头,脸上露出一抹腼腆的笑容,然后快步跑进了屋里。
苏晚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感慨。
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经历的事情却比许多大人都多。
他的父亲在战场上救了隔壁家的儿子张东铭,自己却牺牲了。
陆睿的母亲带着一半抚恤金改嫁,把他丢给了亲戚。
那些亲戚起初看在抚恤金的份上,勉强收留了他,可不到三年光景,钱花光了,便谁也不愿意再管他。
就这样,磕磕绊绊地长到了六岁。
直到张东铭去战友老家探亲时发现了这个被踢来踢去的孩子,才毅然决定收养他。
然而,张东铭因为工作原因,无法亲自照顾陆睿,只能把他托付给年迈的父母。
张老爹和张老太虽然感激陆睿父亲的救命之恩,愿意收养他,但张东铭的兄弟们却不乐意。
家家户户日子都不好过,自家的孩子每天都吃不饱,谁还愿意多养一个外姓人?更何况,张东铭的津贴本来就是他们的,现在还要分出一部分养陆睿,那不就是他们花用被减少了,家里的矛盾自然就多了。
最后,张老爹黑着脸分了家,用这些年攒下的积蓄给大儿子和小儿子分别建了新房子,让他们各自过活。
两个儿媳妇听说能分家当家做主还有新房子住,自然没有意见。
于是,张老爹和张老太带着陆睿住在老房子里,靠着张东铭的津贴过日子,而老大和老三每年则要给养老钱。
张老爹和张老太收养了陆睿,却并没有让他改姓。
他们心里清楚,陆睿的父亲是为了救他们的儿子张东铭才牺牲的,而陆睿是他唯一的血脉。
改姓这种事,他们做不出来,也不能做。陆睿依旧是陆睿,他的名字和姓氏,是他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点念想。
然而,对于陆睿来说,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并不容易。
他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被抛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周围的人、事、物都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张老爹和张老太虽然对他很好,但毕竟年纪大了,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张东铭的兄弟们虽然分了家,但心里对陆睿依旧有些芥蒂,偶尔碰面时,眼神里总带着几分疏离和冷淡。
陆睿刚来的时候,总是沉默寡言,像一只受惊的小兽,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不爱说话,也不爱笑,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低着头摆弄着手里的小石子或者树枝。
张老太心疼他,常常给他做些好吃的,但陆睿总是吃得很少,仿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村里的孩子们起初对陆睿有些好奇,但见他总是独来独往,便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有些调皮的孩子还会故意捉弄他。
陆睿从不还手,也不告状,只是默默地忍受着,仿佛这一切都是他应该承受的。
直到有一天,苏晚在田里干活时,远远地看到陆睿被几个孩子围在中间,推推搡搡的。
她立刻放下锄头,快步走过去,厉声喝止了那几个孩子:“你们在干什么?欺负人是不是?”
那几个孩子见是苏晚,顿时吓得四散逃开。
苏晚蹲下身,轻轻拍了拍陆睿的肩膀,问道:“陆睿,你没事吧?他们有没有伤到你?”
陆睿低着头,摇了摇头,声音细如蚊呐:“我没事,婶子。”
苏晚看着他瘦小的身影,她拉起陆睿的手,轻声说道:“走,跟婶子回家,婶子给你拿点好吃的。”
从那以后,苏晚便时常关注陆睿。
她常常让大娃和二娃带着他一起玩,偶尔还会从空间里拿出一些小零食,分给孩子们吃。
渐渐地,陆睿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话也多了起来。
他不再总是躲在角落里,而是会主动过来找大娃他们一起玩耍,甚至偶尔还会露出孩子气的调皮。
张老太看到陆睿的变化,心里对苏晚充满了感激。她常常拉着苏晚的手,感慨道:“小晚啊,多亏了你,陆睿这孩子才慢慢开朗起来。”
苏晚笑着摇摇头,“婶子,您别这么说。陆睿是个好孩子,是大娃他们乐意跟他一起玩。再说了,大娃多个玩伴,我也省心不少。”
说真的,二娃和安安年纪小,玩伴少倒也没什么,但大娃都五岁了,却很少跟村里的孩子一起玩。
苏晚回忆了一下原主的记忆,似乎原主有点小洁癖,总嫌村里的孩子玩得脏兮兮的,所以很少让大娃单独出去跟他们玩。
现在陆睿和大娃他们处得来,倒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她转身走进厨房,从空间里拿出几个烤得金黄的红薯,又端出一小锅热乎乎的粥和一碗嫩滑的鸡蛋羹,端到院子里。
大娃和二娃正和陆睿玩得开心,看到苏晚端着吃的出来,立刻围了上来。
二娃眼巴巴地盯着碗里的红薯,迫不及待地说道:“妈妈,我也要吃!”
苏晚笑着把红薯分给孩子们,特意多给了陆睿一块,语气温柔:“来,陆睿,多吃点,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多吃点。”
陆睿接过红薯,脸上露出一抹腼腆的笑容,小声说了句“谢谢婶子”,然后低头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
他的动作很轻,像是怕弄脏了手,又像是舍不得一下子吃完。
“别光吃红薯,喝点粥润润嗓子。”苏晚一边说着,一边给每个孩子盛了一碗热乎乎的粥,又用勺子挖了两勺嫩滑的鸡蛋羹,轻轻浇在粥上。
鸡蛋羹的香气混合着粥的温热,顿时在院子里弥漫开来。
陆睿捧着碗,脸上有些局促,小声说道:“婶子,我已经在家吃过了。”他年纪虽小,但经历过苦日子,深知粮食的珍贵,不好意思再多吃。
苏晚笑了笑,语气温柔却不容拒绝:“没事,多少再吃一点。你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多吃点才能长得壮实。”
她一边说,一边将碗往陆睿手里推了推,眼神里满是关切。
陆睿抬头看了看苏晚,见她目光真诚,心里一暖,终于点了点头,低头小口小口地喝起了粥。
这点吃食对苏晚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她空间里的物资堆积如山,别说几块红薯、一碗粥,就是再丰盛的饭菜,她也拿得出来。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珍惜每一粒粮食,毕竟在这个年代,粮食就是命。
饭后,苏晚让孩子们自己在院子里玩,她则转身进了厨房,开始为接下来的忙碌做准备。
她从柜子里拿出黄豆和干香菇,分别用清水泡上。黄豆需要泡发一夜,香菇则泡上几个小时就能软透。
她打算趁着春耕的间隙,再做一批黄豆酱和香菇肉酱。
上次做的酱料不多,除了自家吃,还送了两罐给苏父苏母。
这段时间下来,酱料已经见底了。
苏晚想着,春耕辛苦,苏父苏母年纪大了,苏家兄弟是干活的主力军,更是不易,得多做些酱料给他们送去,也好让他们在忙碌的日子里多吃点有滋味的东西。
她一边忙活,一边听着院子里孩子们的嬉闹声,心里感到一种难得的平静。
大娃和陆睿正在玩翻花绳,二娃和安安则蹲在地上,用小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
孩子们的欢笑声透过窗户传进来,让苏晚的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
泡好黄豆、花生和香菇后,苏晚又检查了一下家里的调料和肉储备。
空间里的物资虽然丰富,但她还是得小心使用,不能让人看出端倪。
她从空间里悄悄取出一小块猪肉,切成细丁,准备用来做香菇肉酱。
黄豆酱则是用泡发的黄豆,加入干辣椒、八角、花椒和桂皮等配料制成。
因为要做的量比较多,准备工作也就繁琐了些。
忙完这些,苏晚擦了擦手,走出厨房。
院子里,阳光正好,孩子们玩得正欢。
她站在门口,看着他们无忧无虑的样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大娃,带着弟弟妹妹们洗手,准备睡午觉了。”苏晚站在厨房门口,轻声喊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温柔。
大娃应了一声,立刻放下手里的玩具,像个小大人似的,拉起二娃和安安的手,带着他们往水盆边走去。
二娃还有些不情愿,嘟囔着:“我还不想睡呢……”
但大娃已经习惯了妈妈的吩咐,板着小脸说道:“不行,妈妈说了,要睡午觉才能长高高。”
陆睿见状,也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沾的土,乖巧地说道:“婶子,我也回去了。”他的声音轻轻的,带着几分腼腆,眼神却不自觉地瞟向院子里还没玩够的玩具,显然也有些舍不得。
苏晚笑了笑,走过去摸了摸陆睿的头,温声道:“好,替我跟你奶问个好。路上小心点,别跑太快。”
苏晚是知道村里的人起得早,大部分中午都会午睡一会,隔壁张家也不例外。
陆睿点点头,脸上露出一抹腼腆的笑容,然后转身往隔壁家走去。
他的背影瘦瘦小小的,却走得稳稳当当,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苏晚站在门口,目送陆睿离开,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隔壁的院门后,才转身回到屋里。
她看了看已经洗完手的大娃和二娃,又抱起还在揉眼睛的安安,轻声哄道:“安安乖,咱们去睡觉了。”
她把孩子们安顿好,盖上薄被,轻轻拍着他们的背,直到他们的呼吸渐渐平稳,她也跟着休息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