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帝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看帝书 > 学医救不了十二钗 > 第142章 低迷

第142章 低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府里的闲话真真假假,多半只图一笑,给周而复始的生活增加些新鲜刺激的佐料。这样的东西听多了,也会影响到认知,也就是“三人成虎”。例如上述金玉良缘,黛玉多心等等,大多数人认同的,不是真的也要成真了。

这么一想,探春传出带刺玫瑰不好惹的名声,不知其中又是怎么个计较?

王喜凤一度懊恼自己涉猎的电视剧题材不够广,对揣摩人心少了那么一丝丝敏锐。活在内宅的高手们个个都跟得了被害妄想症似的,她总觉得是编剧们为了吸引眼球制造的夸张效果。可看看贾环推油灯及赵姨娘找马道婆的骚操作,真可谓防不胜防。

大家有大家的残酷,小家有小家的愁苦,大家族争爵位,小门小户争家产,便是穷得叮当响家务二两银的二赖子,还要争锅碗瓢盆呢!

人在江湖,过的如何全凭各人手段。谁敢说换个人到探春这个位置,就能过的比她更好?譬如王喜凤,怎么也算掌握半截剧本的人,智商在线,古代生活经验丰富,可让她讲,也说不好孰优孰劣。

赵姨娘心中可没有王喜凤这么多杂念。她一门心思想过得好,具体多少虽没个量化标准,可争抢已经是本能。她这个姨娘位份可不是平白掉到她头上的,而且贾政姨娘不止她一个,却只有她生儿育女屹立不倒,怎么可能全凭侥幸?

她秉承着精益求精的生活态度,不断给自己的KPI加码,宛如一个不顾市场需求,简单粗暴地给销售部按照每季度20%增幅下达任务的无良老板。在她全力以赴朝着目标进发的过程中,不争气的贾环便成了缓解压力的出气筒。

尤其是宝玉最近跟东府蓉大奶奶的弟弟秦钟一见如故,两人同进同出,一起上学,便是贾母也对那秦钟另眼相看。赵姨娘越发觉得贾环没用,明明是亲兄弟,却让外头的小子抢了先。当然,她更想骂的是宝玉,分不清里外。可惜她没那个胆,只能暗暗腹诽。

贾环打小就总因宝玉而挨莫名其妙的骂,上上下下的人如何拉踩他更是听得耳朵都要长茧子了,心里对这个哥哥有好感才怪呢!只盼他哪日倒霉,他也能瞧瞧这金贵人的热闹。

后来,宝玉跟秦钟在学堂打群架,那对家金荣却是个刺头,断是不能善罢甘休的样子。贾环以为这件事会闹大,宝玉也气咻咻地吩咐人收拾东西套上车,又要请太爷评理又要请金荣的姑妈璜大奶奶来问话。谁知宝玉身边的长随李贵却是个老练的,三言两语便将掌管学堂的老太爷贾代儒的孙子贾瑞拖下水,控制住局面,双方私下了账。

晚间贾环跟赵姨娘提起此事还觉得可惜。学堂闹事可不是小事,贾政出了名的文人脾气,若是惊动了他,宝玉保不齐就要挨顿打。

贾环不过是孩子脾气,说完就罢。他本来就只是看热闹,并没有什么自己亲自上阵坑人的歪心思。赵姨娘就不同了,时过境迁,事情也平息了,可该上的眼药还是要上。但凡有拉近贾宝玉和贾环在贾政心中差距的机会,她都不会放过。

这人生的减法,赵姨娘算是无师自通了。

谁也不知道在赵姨娘和宝玉的共同努力下,贾政的小本本上记了多少笔宝玉的黑料,只等一个时机,全面引爆。

宝玉逃过一劫,归功于秦可卿的病。原本璜大奶奶得知侄儿在学堂吃亏,立即去了东府想找秦钟的姐姐评评理。谁知去了才知道,这蓉大奶奶竟是卧病在床。

贾珍和尤氏都忧心忡忡,自己家请的大夫不够,又托亲朋好友介绍,颇有些病急乱投医。璜大奶奶也是个精明人,靠着巴结尤氏和凤姐才得了些体面,哪里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添乱?原本是来兴师问罪,却只字不敢提。

秦可卿的病颇有些难缠,凤姐几乎日日派人过去探望,贾母也很是关注。东府里更是不必提,大夫跟走马灯似的进出宁国府,是人都知道蓉大奶奶不好了。

这也意味着该走剧情了。

秦可卿病重,只恐自己撑不过冬去。远在扬州的林如海也来信说自己病重,要接了黛玉回扬州。宝玉是个喜聚不喜散的,蓉大奶奶病重,秦钟时常去陪姐姐,没什么心思同他一处玩笑;黛玉又要离了贾府家去,他的难受越发多了一层。

贾母虽也不愿这小小的人千里跋涉,可她老人家考虑的更多些。孩子们贪朝朝暮暮,长辈们却是要计长远。

黛玉收到消息就慌了神,哪里还顾得上不舍这个不舍那个?父女天性摆在这里,离家几年,她亦思念自己的父亲,只是平日不得相见。她母亲本就是病逝,如今父亲亦病重,教她如何不惶恐?只恨自己长不出翅膀来,一夜之间飞回扬州。

上述种种,贾府的气氛持续低迷。

贾母的小心肝心情不好,虽然在贾母跟前少不得要装一装,可离了贾母,便能牵动许多人的情绪。而贾母自己更是心神不宁。

若说秦可卿是她比较喜爱的重孙媳妇,而且年纪又轻,这么个病法让她有些痛心,那林如海的病真就触到了贾母的隐忧。

贾家子孙都没什么官运,若要保持这样的富贵,姻亲的帮扶是少不了的。不然贾府也不会将一些军中资源倾斜给王子腾。两家联姻,就形成了利益捆绑。当年贾家选择与林家联姻,正是看中了林如海走文官的路子。贾母想将宝玉和黛玉的姻缘做成,是为黛玉的终身,也是为宝玉的前程。

若林如海一病不起,贾府又失一得力姻亲不说,两个孩子就越发艰难了。

此外,凤姐的心情也不咋好。贾母给贾琏派差事,自然是看重他。可这扬州一去不知何时回转,江南多美人,贾琏又是个荤素不忌的,还不知要惹出多少风流债来。便是排除这些,光是大冬天的要出远门,便平白让人操许多心。异地他乡,衣食住行人身安全都是重中之重,一样都不可轻忽。虽说身边伺候的人都是带齐的,终不及家里安逸。

往常贾母爱热闹,小辈们见老太太兴致高,便会陪贾母说说笑笑。如今变成了打卡即走,谁都没有聊兴。小孩子最懂得看气氛行事,自然能遁则遁。

这一番变故并没有影响到王喜凤的日常生活,社交减少,修炼自我的时间自然更加充裕。虽然三春同住抱厦,可都不是外向活泼的性子,平日里各做各的事情,并不吵闹。

迎春爱打棋谱,王喜凤偶尔也舍命陪君子。这完全不是自谦的说法,下棋费脑力,而王喜凤最怕这种烧脑的艺术,跟夫子也就学了个入门。她只是想陶冶一下情操,并没有绞尽脑汁的意思。

迎春见一向要强爱钻研的三妹妹露了怯,倒觉得可爱。她性子安静,不争不抢,不存在嫉妒姐妹比她强的想法。只是好强的三妹妹挺难接近的,还是有短板的三妹妹更接地气。

黛玉回扬州,宝玉也不常在荣庆堂流连。除开早晚给贾母王夫人请安,其余的时间都不怎么呆在内宅,他身边大把狐朋狗友要邀他吃酒看戏找乐子。

宝钗能串门的地方只剩下了三春合住的抱厦。不管内里如何,王喜凤明面上都要摆出欢迎之至的样子。这不仅仅是待客之礼,更是要给王夫人面子。

赵姨娘才不管中间的弯弯绕,不论三姑娘此举是为了什么,总之皆大欢喜。

起初王喜凤也觉得时不时要招待客人上门,挺耽误事,到后来便习惯了。古代仕女一辈子能出几次门?绝大多数时间都困在内宅方寸之地,为了生活勾心斗角。这也就是她们还没及笄,正是最无忧无虑的时候,才有闲工夫聚在一起玩耍。

王喜凤代入社交萎缩到快要自闭的古代仕女,竟觉得有宝钗来扯闲篇还挺能排遣不能出门的寂寞。

宝钗极重礼仪规矩,行事也大气,可家中毕竟是商户,又随薛姨妈一起打理家业数年,在许多方面都比贾府这些被养成傻白甜的姑娘们老练。她从来不提家中生意相关,即便姐妹们兴致上来无意间问起,她也是想方设法将话题绕开。

如此几次,是个人大概都能留意到她的避讳,便都善解人意地抛开自己的好奇心,转而聊唐诗宋词人生理想,或者讨论下最时兴的络子打法,分享女红技巧等等。

当然,这种话题照例不符合想听新鲜故事的惜春的口味。可她也在渐渐长大,再不能跟前两年一般扭头就走,只得熬性子。

李纨虽领着照管小姑子的任务,其实两边的交往并不多。她身边只余贾兰这么个亲近人,一天十二个时辰盯着都不嫌多,哪里有心思照管旁人?即便贾兰如今每日都去学堂,李纨也没有想教导小姑子的意思。这种烫手山芋,教好了应该的,教不好反倒落埋怨。何必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