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年春的郭婉,奔走于暴室和重屋,说忙也不忙,说闲也不闲。
重屋后院荒地,经众人辛勤开垦,渐显生机。
娄圭取郭婉所画筒车图纸,命匠人精心复刻,置于田间,果然灌溉得力,冬麦遂长得异常茂盛,郁郁葱葱,令人称奇。
然人世繁华,名声所累,俗话是“人怕出名猪怕壮”。
重屋虽处许都西南隅,却非荒山野岭的隐秘之地。
郭婉这个奇异灌溉之具,引得众人侧目。
筒车虽效率非高,却无需外力,全凭自然水流驱动,既省力又实用,实为农耕之良器。
至春日耕种之时,农夫农妇纷纷踏至重屋,向郭婉探问此为何物。
郭婉见众人好奇,便笑而答之:“此乃筒车,灌溉之良具也。”
众人闻之,皆欲效仿。
筒车之制,简便易行,门内之人,观之几遍,便能掌握其法,因此很难吃独食。
郭婉心知此物利于农耕,不欲藏私,也很难藏,于是大方地向周遭农户推介筒车,曰:“若尔等喜爱,可自行仿制,吾无异议。”
有农妇问曰:“吾等欲制筒车,却无图纸,如何是好?”
郭婉笑答:“无需图纸,只须照模样,依样画葫芦,便可制成。”
又有人忧曰:“吾等手艺粗糙,恐制不成器。”
郭婉慰之曰:“无妨,吾等所制筒车,并非精巧之物,只需用心,定能成功。”
于是,郭婉详述筒车之制法,众人听之,皆恍然大悟,纷纷道谢而去。
自此,筒车在许都西南一隅流传开来,农夫农妇皆受其益,耕作之事,愈发得心应手。
而郭氏之名,亦因筒车之利,渐播于众口,为人所知。
时许都西南隅的农户,私相传颂,皆以“郭女车”称此筒车,以铭记造车人。
本来,其实创新个灌溉工具并没有什么大事情,农户用了觉得好就会记着她的好。
问题并不出在照猫画虎的农户身上,而是远在冀州的曹操。
建安七年之春,孟月之初,司空曹操,雄图伟略,欲固黄淮之域,通漕运以资军用,遂下令军士,于睢阳县境,兴修水利。
欲借古睢水之余脉,疏浚新渠,以连汴淮,使舟楫往来无碍。
然睢阳之地,石质坚硬,土质紧实,开凿之难,超乎想象。
军士们挥锄执铲,日夜奋战,然进度缓慢,且水源匮乏,引水之路遥远,众皆疲惫不堪。
曹操闻讯,心忧若焚,遂急召麾下谋士,共商破局之策。
荀攸趋前一步,从容答曰:“主公勿虑,臣曾闻许都乡间农户之中,藏有奇器,名曰‘郭女车’,能引清泉以溉田畴,何不取其法,以解当前水源之厄?”
“郭女车乃是何物?”曹操眉头紧锁,亟欲知其详。
荀攸乃细述之,言此车乃一郭姓女郎所创,巧夺天工,灌溉之效甚著。
此乃其从叔荀彧昔日所言,荀攸记在了心上。
曹操闻罢,急问左右:“可有能造此郭女车者?”
众人面面相觑,皆摇头以示不知。
曹操沉吟片刻,遂挥手决然:“速将郭女请来,令其亲自造车,以解我燃眉之急。”
军兵领命,正欲离去,曹操又嘱咐道:“务必以礼相待,不可怠慢了佳人。”
于是,有曹兵星夜兼程,赶往许都。
至郭氏重屋门前,传曹操之命,请郭婉前来共商修渠大计。
郭婉初闻,心有不愿,然曹操之令,岂敢违抗?
只得整装待发,随兵士前往。
及至曹营,曹操躬亲迎迓于辕门之外,执礼之恭,几近于仪。
曹操初见郭婉,心中暗自揣度,以为此等奇才,必为饱经风霜之老妪。
再不济,也会是中年妇人。
然则,当郭婉翩然而至,立于眼前时,曹操不禁愕然。
但见其容颜姣好,眉宇间透着聪慧之气,分明是个金钗之年的小女娃,哪里是什么老妇?
曹操心中惊讶,面上却不露声色,仍以礼相待,笑道:“吾闻郭女大名久矣,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未曾想,郭女竟如此年轻有为,真乃巾帼不让须眉也!”
郭婉闻言,谦逊回礼道:“曹公谬赞了,小女子不过略懂些农事,何足挂齿?此番前来,愿为曹公分忧,共谋修渠大计。”
曹操闻言大喜,遂与郭婉一前一后步入营帐,共商修渠之事。
曹操详述修渠之难,郭婉细听之后,曰:“司空勿虑,小女所制筒车,正可解此困境。只需于渠边设立筒车,借水力转动,即可将远处之水引至渠中,以供修渠之用。”
曹操大喜,即命工匠按郭婉之法,制作筒车,并设于渠边。
果然,筒车转动,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渠中,解决了修渠之大难。
军士们见状,士气大振,奋力开凿,进度大增。
曹操见郭婉才智卓绝,心生爱才之意,欲使其留于睢阳,专司修渠之事。
乃谓郭婉曰:“卿之才智,超群绝伦,吾欲留卿于此,共谋修渠大业,卿意下如何?”
留在睢阳给曹操修渠?
专门从事农事?
抱歉,郭婉不想。
郭婉辞曰:“司空厚爱,小女铭感五内。然小女之志,不在农事,亦不欲久留睢阳。小女从父身体欠安,需要十分左右。修渠之事,臣女已倾尽所能,愿司空体恤臣□□拳孝心。”
曹操闻郭婉之言,虽然遗憾,但知其孝心可嘉,知其志不可夺,遂不强人所难。
乃谓郭婉曰:“卿既欲归许都侍奉家父,吾亦不勉强。然卿之才,吾实难割舍。望卿日后有暇,再助吾一臂之力。”
此番言辞,实为客套之语,郭婉心知肚明。
但她亦明白,此时唯有感激涕零,方能显其诚意。
于是,郭婉故作感激之态,认真言道:“司空之恩,小女铭记肺腑。若日后有机缘,定当再次为司空效犬马之劳。”
言毕,郭婉便欲辞行,以表其归心似箭,不欲久留之意。
曹操见状,亦不再多言,只命人送郭婉至营门。
然正当曹操欲任郭婉离去之际,忽而心生疑虑,问曰:“卿前言家父病体欠安,吾尚未问及,卿之从父究竟何人也?”
郭婉对曰:“从父讳嘉,字奉孝也。”
“噫!竟是郭嘉乎?”曹操闻其名,心中惊异,不禁脱口而出。
心中大喜,曹操连忙说道:“原来如此,卿之从父,此刻正在吾军中,吾即刻派人请他前来相见。”
言毕,曹操即命侍从速往军中,请郭嘉至。
侍从领命,匆匆而去,如飞燕掠空。
未几,郭嘉至,步履匆匆,入得帐中。
抬眼望去,只见曹操与郭婉对坐,相谈甚欢。
郭嘉面露惊愕之色,心中暗自思量:“吾这几日因病未参与军议,竟才知公达献计,使郭婉来睢阳修筑筒车。唉,还是被郭婉钻了空子,来到主公面前。”
曹操见状,笑曰:“奉孝,汝从女郭氏,才智出众,今日特来助吾修渠。未曾料想,汝二人竟在吾营中相遇,真乃奇缘也!”
郭嘉苦笑,问曰:“主公欲如何处置郭氏?”
曹操扯着胡须,大笑道:“汝家好女既言要照料汝之病体,孤岂是不通人情之理?自然放郭氏回许都,以尽孝道。”
言罢,曹操又慰勉郭嘉数语,令其安心养病。
郭嘉感激涕零,躬身辞别曹操与郭婉,缓缓退回营中,以图静养病体。
郭婉亦辞别曹操,赶紧快马加鞭返回许都。
她心中暗自思量:“只恐曹操骤然醒悟,郭嘉明明就在睢阳,为何还要放我归许?此事若被察觉,恐难以再脱身。”
念及此,她更加催促马匹,恨不得立刻飞回许都。
但此皆郭婉过虑之想,曹操实无此等闲暇,亦无此等心思,与郭婉周旋于尔虞我诈之间。
他尚需致力于邺城之攻克,无暇他顾。
睢阳之渠,在筒车助下,终于建成。
但见水流潺潺,畅通无阻,舟船往来其间,络绎不绝,好一幅繁荣景象。
曹操闻讯,欣然前往渠畔观赏。
他立于渠边,眺望那悠悠水波,心中甚是愉悦。
时有军士上前,躬身问道:“主公,此渠既已建成,当以何名记之,以彰显主公今日之功?”
曹操笑曰:“渠在睢阳,且得郭氏女之助,便名之为睢阳郭渠,以志吾等今日之功,亦铭记郭婉之智慧与孝心。”
言罢,曹操又命人刻石立碑,将“睢阳郭渠”之名镌刻其上,以垂青史。
众军士闻令,纷纷动手,不一时,碑石便立于渠畔,成为永恒之见证。
郭婉归至许都后,又逢一事。
万年公主本来缔姻于司空曹操次子曹铄。
公主婚嫁出降之仪都已经备好。
但天不假年,曹铄久婴疾疢,已于上月溘然长逝。
曹铄,与曹昂、曹操长女皆为曹操的妾室刘夫人所诞。
不过刘夫人早逝,曹铄曾蒙丁夫人抚育之恩。
然建安之初,丁夫人见弃,卞氏继而入室,为正室。
时曹操诸子中,有母早亡者,皆归于卞夫人膝下,以承母爱。
司空府上传书至冀州,报知曹操曹铄之逝,并问其与万年公主之婚约当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