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帝书

繁体版 简体版
看帝书 > 十二女判 > 第6章 放生池畔疯渔翁

第6章 放生池畔疯渔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小顺子!菜好了!”这时,后厨有一人吆喝道。

“好嘞,来了!”小顺子朗声回道,“您三位稍等,我先给您把菜端上来。”说着便起身小跑着奔向后厨。

不多时,小顺子便端着一个盘子走来了,里面正是‘龙女报恩’、‘八仙盘’、‘御黄王母饭’等她们刚才点的菜。

“‘天香国色’做起来比较难,耗时比较久,您三位先吃着这些,待会儿菜就好了。”小顺子边说边把几道菜一一端下来放到桌上,把盘子搁在了一边。

“我继续给您三位说这太平公主的故事,此事说来话长,”——

“小顺子,你坐下来说吧,站着多累,顺便吃些菜。”齐姜边说边分了一双筷子给他,“来,别客气,随便吃。”

“诶呦,我哪敢啊,让掌柜的看到了,是会被扣工钱的。小顺子谢过您的好意了,但这……这确实不能坐,更别说吃您的菜了,给小的我的十个胆子也不敢啊。”小顺子苦笑道。

“没事,扣多少我们补给你。”齐姜慷慨道。

“不行不行,小顺子我虽然身无分文,但这点操守还是要有的,不然在小二界也混不下去的,谢谢您嘞,我站着没事的。”小顺子道,“我继续给您三位讲讲这太平公主的故事,此事说来话长……

太平公主十六岁时那一年远嫁番邦,两年之后回来时,突然发现国王和王后已被番邦敌军杀了,长安城的百姓也被屠虐得死伤无数,公主回来看到这等惨状就气血攻心死去了。不过,也有人说她并不是死了,而是龙女保佑她得道成仙了;还有的说,她死后化为了一朵牡丹花,变回了牡丹花神,所以长安城的牡丹才会常年开放,迎冬不衰;甚至还有人传说,她并不是成了花神,而是变成了鬼魂,在长安城留连着,听说有人还看到过她在无人雪夜中不停徘徊着的身影,公主在一个地方来来回回地飘着,一直飘了很久很久。传说真真假假,谁也搞不清,但是有一点很确定,那就是这位公主确实没有活很长时间便去世了。唉,可惜、可惜。”小二继续讲述道。

孟阳、齐姜二人对公主的悲惨遭遇都甚感惋惜,陆离也小声叹了一口气。三人均想,她明明是九魄中的喜魄,为什么经历却如此悲绝。

“对了,小顺子,我们进了城后发现长安城有好多人家都种有牡丹花,人们穿的衣服上、头饰上都有牡丹花的影子,这些和这位太平公主有关吗?”齐姜问道。

“您可真聪明!和这位太平公主那可太有关了,太平公主又被称为牡丹公主,我经常称她为牡丹公主,差点把她的称号都忘了,这一切的一切啊,都是由她而来的。”小顺子道。

“哦?此话何讲?”齐姜问道。

“以前的长安城虽然也有牡丹,但不是很多,远没有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的地步。牡丹大盛的趋势是从公主出生的那一年开始的……”

三人都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言,小顺子接着道:

“传说公主出生的时候,右手手心上有一块粉色的胎记,形状像一个花骨朵一样,随着公主越长越大,那花骨朵也慢慢地变成了牡丹花的形状。国民觉得很神奇,人人都传,说公主是牡丹花神降世,来保佑虞国太平的。于是,为了庆贺花神降世,虞国全国上下都开始种起了牡丹花,尤其是长安都城,十步之内,必有牡丹。国王大喜,将“太平”早早地定为了公主的封号,寓意为“天下太平”,牡丹也被定为了国花,所以有时候坊间也喜称她为牡丹公主。当时的文人臣子还写了很多诗作来赞美牡丹公主,其中两句我记得比较清,一句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另一句是‘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是两个当时很有名的诗人写的,具体叫啥来着我忘了,好像姓刘还是什么来着,‘天香国色’这道菜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公主惨死,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将她出生的那日定为花神日,还有三天之后的牡丹花祭,都是用来纪念她的节日。”

“牡丹花祭?”齐姜问道。

“对,再有三日就是大名鼎鼎的牡丹花祭了,那一天,方圆百里的虞国故民以及感兴趣的游人都会来在牡丹神祠祭奠太平公主,祈求公主的保佑。您三位不是慕名而来的吗?”

“这个,不太算是,我们……我们算是路过。”齐姜坦诚道。

“这样啊,您三位穿得这么隆重,我还以为是特地来的呢。不是的话,那可真是太有缘了,您真有眼福!三日之后,从福宫街、经过长安街、再到顾唐街,这一路上都会有‘花神游街’,到时候天女散花,别提多美了!而且还可以去牡丹神祠拜拜,相信神女也会保佑你们的。不过,花祭那一天的的晚上一定要早点回来,超过酉时后绝不能在外面逗留,听说会有鬼魂在外肆机害人,而牡丹神女会进行镇压、保护民众,如果不小心出去了,可能会不幸被冤魂索命,过了那一晚一般就没事了。”

这时,有一个看起来不到十二三岁的小厮端了一盘菜过来放到桌上,看样子正是那‘天香国色’。他对着三人说了句“请慢用”,随后和小顺子对了个眼神,便下去了。

“小顺子,关于这位牡丹公主,你还知道些什么吗?”齐姜道。

“我知道的,基本就是这些了,您们如果想多了解些的话,可以去牡丹神祠看看。哦,对了,听说放生池那里偶尔会有一个老疯子在那里钓鱼,嘴里经常嘟嘟囔囔地说些奇奇怪怪的话,好像有关于这位公主的,店里生意忙,我去了一次没瞧见他就没再去过了。您三位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说不定会碰巧遇到他。”

“好,说了这么多,辛苦你了。这里有二十文钱,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收着。”孟阳从包袱里取了二十文钱,放到小顺子手里说道。

“诶呦,这可真是折煞小人了,谢谢三位主子!”小顺子喜道,“那您三位还住店吗?”

“住,帮我们要三间客房。”孟阳说道,说完便又从包袱里取出五两银子,“住三天,吃喝全在这里,少了你再找我们要,多了你自己留着便是。”

“好嘞!小的遵命!三位吃好喝好,小的就先退下了,有事您随时吩咐小的就行。”小顺子收好了银子,笑嘻嘻地离开了。

“看来,我们要找的,应该就是这位牡丹公主了。”齐姜左手手背撑在右肘下,右手支颐断定道。

“先吃饭,吃完饭回屋休息一会儿,过了正午去放生池看看,顺便买身衣服。”孟阳道。

“好,以前做鬼不用换衣服,现在要在人间久待,是该买身替换衣服穿穿。”齐姜同意道。

不多时,三人便吃完饭、回了房,房内装修古朴,布置得很是典雅脱俗。

到得申时,阳光已不像正午时那么刺眼,三人把包袱和法器放在客栈,便又出了门,在路人的指引下,前往那传说中的“放生池”。

只见那放生池果然如小顺子所说,经过一千三百年的岁月池水早已干涸,露出了狰狞的河床,上面有些或大或小的鹅卵石,写着“放生池”三字的石碑独自伫立在一旁,周围民居稀少,看起来甚是凄凉。

“有人来过。” 孟阳在灰黑灰黑的碑上摸了摸,说道。

陆离也伸手淡淡地拂了下,手上果无灰尘。这说明近几日一定有人来过这里,且将这石碑打扫了下,不然这石碑立于风中,上面一定会积有风尘。

“看来此人来过又走了。我们问问路人有没有见过他。”孟阳说道。

三人观察了下四周,发现在洒金桥另一侧的不远处有一个卖糖画的小贩,正坐在凳子上和路人说些什么。

三人走了过去,齐姜开口问道:“你好,请问你有没有看到过一个经常在放生池那里待着的老人?”

“老人?你是说那老渔翁啊。”小贩道。

三人闻言欣然,看来他是见过的。

“对,就是他!你见过是吗?”齐姜眉开眼笑着说道。

“那自然。他啊,每月十三雷打不动地拿根杆子在那钓鱼,人家说他是疯子,我说也是,哪有人在干了的河里钓鱼的,不是疯子傻子是什么。”小贩戏谑道。

“那,他叫什么名字,住在哪,你知道吗?”齐姜问道。

“这个嘛,我不是很清楚,没和这疯子说过什么话,我劝你们啊,也离他远一些,以免被传了疯病。你瞧这儿,本来有很多摊子的,因为他,大家都一个接一个地换地儿了,都怕自家孩子被传染了疯病,也就我,没有妻儿老小,又腿脚不便,才懒得换地方。”

“传染疯病?”齐姜不解。

“是啊,也不知道为啥,这老头还挺招小孩子的喜欢,他来的那一天小孩子们都很雀跃,欢欢喜喜地围绕着他,有说有笑的。有一次,这群孩子里的一个男孩,跟他玩完过了一天后人就傻了,嘴歪眼斜的,话也说不清楚了,大家都说是被他传染的,所以就不让自家孩子跟他玩了,都离他远远的,后来甚至都搬了家,搬到别处去了。”

“那这渔翁是住在这附近吗?”齐姜又问道。

“应该吧,你们可以问问这附近的人,我这腿是废的,平时也不怎么在附近活动。”

“好的,谢谢了,给我们来……”齐姜顿了一下,左右看了一眼,“两串糖画,辛苦。”

“要什么样的?”小贩问道。

齐姜看向小贩面前的糖画,有塑成龙凤鸟鱼之形的,也有花果、神话人物形的,种样繁多,“我要一个牡丹花,再要一个人参果。多少钱?”

“十文钱。”

齐姜本欲掏钱出来,猛地想起自己出来时并未带银钱,手尴尬地停在空中,随后向孟阳眼神示意求救。

“给你。”孟阳从随身携带的灰色布包里取出十文钱给了小贩。

“谢谢孟姐,你就是我的再生父母。”齐姜双手握在一起,双眼发亮道。

孟阳没说什么,接过小贩递来的糖花和糖鸟,将其中一支递给齐姜,另一支示意了下陆离,陆离摇了摇头以示不吃后,便拿在手里,道:“走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